為不斷推進黨史學習教育深入開展,江寧醫院各黨總支(支部)將黨史學習教育、疫情防控與日常診療工作緊密結合,廣泛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把學習教育成果轉化為為民服務的實際行動。
貼心:互聯網+護理送服務上門
家住湖熟街道的患者周某需要長期進行PICC管維護。近日,周某通過“愛護e家”下單,在家就享受到了江寧醫院PICC護理團隊的貼心服務。在談及對服務的感受時,周某激動地說:“醫務人員服務態度非常好,對患者就像親人一樣,我的傷口有點腫,他們摸起來比我自己都輕,還噓寒問暖的,可好了。”
自醫院打造“愛護e家”互聯網護理服務以來,大外科第二黨支部確定由胃腸胰病區護士長李昌娣牽頭按照系統響應,定期赴全區各街道為患者提供PICC管維護等居家護理服務。接受此項工作后,李昌娣及其團隊努力把小事做好、做細,用認真的態度、貼心的服務去溫暖患者和家屬的心,獲得了患者的廣泛好評。
熱心:深入基層“擺攤”送健康
為提高基層群眾的健康水平,大外科第三黨支部定期組織醫護人員深入基層開展義診活動。他們采用擺攤設點的形式,為基層群眾提供醫療咨詢,進行測量血壓、心率等基礎健康檢查。為確保診療點無死角、全覆蓋,支部采用輪班制,安排有工作空閑的醫護人員蹲點服務基層群眾,并設置宣傳點,開展“健康進萬家”講座,提升基層群眾健康知識水平。
針對城鄉醫療資源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支部組織醫護人員幫助基層小診所提高診療水平,并為其捐贈必要的醫療設備。大外科第三黨支部黨員干部還主動為基層群眾捐獻常用藥品,保證基層群眾小病小痛有藥吃,解決久病不醫拖垮身體的問題。同時以戶為單位建立微信群,鼓勵群眾遇有醫療問題在群里提問,醫護人員也會及時進行解答。
用心:優化流程破解“隔日看病”痛點
因為B超檢查當日無法完成造成“隔日看病”一直是患者的痛點。為此,醫技第一黨支部全面優化超聲檢查流程,實行急診超聲檢查隨到隨做、門診超聲檢查當日完成工作制度。當門診人數較多時,適當彈性排班,保證門診患者當日拿到超聲檢查報告。住院患者超聲檢查當日完成,如預約等候時間不超過1天,創新開展特色床邊B超檢查,安排獨立的床邊超聲班,對于加急患者15分鐘響應,2小時內完成檢查并出具報告,對于行動不便非急診患者,24小時內完成檢查并出具報告。B超檢查流程的優化,極大減少了患者在診療過程中的等候時間,讓患者擺脫了“隔日看病”的情況,受到了患者和臨床科室的一致好評。
愛心:口腔科的抽屜藏著滿滿的愛
快節奏的生活讓年輕人往往忽視了早餐,在口腔科的抽屜深處總會有一個精美的糖果盒,裝著醫生們收集的各色糖果。空腹拔牙打麻藥極易造成暈厥,醫生如果在術前交流的時候得知患者未進食早餐,就會把糖果遞給患者。當遇到小朋友就診時,為了緩解他們緊張的情緒,醫生們也會拉開抽屜,拿出里面的熊大、熊二和小豬佩奇貼紙,貼在額頭、手背,鼓勵他們要做勇敢的寶貝。遇到亂動哭鬧不配合的小朋友,醫生則會和他們約定好5分鐘不哭鬧,結束就會有小禮物表揚,以至于來復診的寶寶結束的時候自己主動拉開口腔科的抽屜求表揚。
這是門診黨支部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的一項愛心舉措,前來就診的患者在經歷幾次復診治療后,逐漸體會到口腔科醫生的抽屜除了冷漠尖銳的器械,更多的是愛與溫暖。
暖心:“按圖索藥”為患者解憂
“不記得藥名了,好像藥盒是紅白相間的。”近日,來我院門診開藥的劉大爺就遇到這種情況。由于此前一直在其他醫院開藥,此次在我院開藥時突然不記得藥名,這時醫生拿出小圖板,劉大爺一下子找到了自己所服用的藥物。“我們年紀大的人有的藥開過就忘記了,也講不出什么名字,但看到盒子就知道了。”開完藥后,劉大爺感慨道,真沒想到江寧醫院開藥這么方便,處處替患者著想。
日前,江寧醫院大內科第三黨支部聯合醫技第三黨支部,收集平時心內科常用藥的藥盒,然后分門別類整理好,做成小圖板。每當患者遇到藥名“記憶卡殼”時,醫生就可以拿出小圖板“按圖索藥”讓患者辨認。這種“土辦法”有效解決了患者的煩惱,尤其是老年患者,同時也提高了就醫效率。